關於一支好的變焦鏡....

一直以來我一直沒有想要入手P家的12-35mm,

原因是因為他的抗耀光很差讓我直搖搖頭,

縱使他有擁有F2.8恆定光圈也一樣,

畫面有瑕疵,真的就什麼都毫無意義了。

O與P的鏡頭雖然能互接,但是少了數位修正,

很容易曝露出鏡頭的缺點,我想最經典的例子

莫過於Panasonic 的7-14mm F4吧,

接在OMD上讓我印象深刻,只要是室內有

稍微多一點的光源,一堆紫色的圓會在構圖中央,

更不要去提抗耀光的問題了....。

 

後來因為工作上的關係,接觸了Olympus 14-35mm F2.0

 

 

他的鏡片規格是:

17群18枚及2枚ED鏡片、1枚非球面ED鏡片、1枚非球面鏡片的鏡片組成,

最棒的是他是經由鏡片來校正相差和色散,並非用數位下去修正,

讓相片或被拍攝物品的邊緣能有有最棒的表現 (後面會有實拍的照片),

焦段視角等效135的28-70mm,另外擁有F2.0恆定光圈,

真的是風景到人像吃透透的一隻鏡頭,非常的方便。

 

我寫東西的習慣不好,因為我兼了3份工作,

所以對這隻鏡頭有興趣的話,可能要一直回來看我寫的這篇文,

因為只能慢慢補資料.... (我需要時間Q-Q)...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

 

使用相機Panasonic GF6、OMD E-M5

 

使用這隻鏡頭,基本上我只用2端在拍攝,

一個是14mm,拿來生活隨拍、紀錄,或是攝風景,

另一個就是35mm拍攝人像,或是為了壓景深淺來

focus主題時會用到,接著先來看變形的測試。

 

「桶狀變形」

14mm↓

 

35mm↓

 

35mm 端幾乎沒有變形,14mm端其實我人站的很近了,

一般來講,廣角端離被攝物愈近,照理來說變形會很明顯,

但是他的變形控制真的很強大....桶狀變形真的很不明顯,

為了證實完全是靠鏡片修正,並非靠數位的後製的方式,

這是用GF6+MMF-3轉接拍攝出來的。

 

「散景」

有前輩說,散景不是糊就好,而是要糊的漂亮,我認同,

光圈不是大就好。

 

14-35mm 的散景讓人很舒服,鏡片組成的特性,

讓整個畫面幾乎是圓形的散景,再次證明了Olympus光學實力的強悍。

接著來看看14和35端拍攝人像的感覺,

 

 

「高光照片」

 

乍看下,是一張花朵的特寫,除了散景覺得看起來舒服賞心悅目外,

你會發現高光下他是幾乎沒有紫邊的,裁切100%看看

不僅細節保留完整,枝葉上仍然清晰可見細絲的蜘蛛網,

我喜歡鏡頭是用光學來校正的,一般現代鏡頭經軟體數位校正後,

常常會喪失中間色調,造成對比過高,畫面的立體感消失,

最後,結果是看起來每顆鏡頭拍起來感覺都一樣,沒有特色。

而14-35mm完美的詮釋了當下我眼中的景色,色階漂亮....

畫面呈現很棒的清透感,回家後開啟照片後,瞧了許久,久久無法自拔。

 

 

「微光環境.立體感」

這次很多照片是在新店的碧潭吊橋拍攝的 (ISO2500-3200),

我和我老婆兩個人都站在吊橋上,所以真的非常的"晃",

恆定F2.0的光圈,讓我保有足夠的快門速度....讓照片出來後,

真的有種說不出的感動。

 

我想,看到這邊,如果你沒有告訴你的朋友你的相機用的sensor,是比APS-C

還要小的sensor,你的朋友一定會很訝異。

上面這兩張景色,都是站在晃死人的吊橋上拍的,除了影像清晰外,畫面非常的有立體感

 

我很喜歡在微光環境下拍照,一點點的光源,帶來淡淡的浪漫,

同時也嚴苛考驗著鏡頭捕捉畫面能力

 

即使是簡單的拍攝食物,鏡頭呈現出來的清透立體感,還原了現場當時的記憶

接著來看看幾張靜物照,和100%裁切的細節

 

即使是一碗簡單的醬料、普通的火鍋料,卻讓人感覺畫面會說話

 

 

我想再多的文字敘述,也無法形容14-35mm的好,

畢竟我讀的書不多,只能用照片來跟大家分享我心靈中的悸動。

 

「眼見即所得」  -  這是我對它的感想

 

很開心生在這個年代,

有M4/3這樣方便的相機,畫質與體積最完美的呈現,

追求高畫質的同時,還能透過轉接4/3鏡頭來達成,

我很幸福。

 

接著,我要帶著它到處走走,

幫我們的生命,留下更多的記憶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wlence(MR.鍾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